在“鸡娃”成为热词之前,“家长退群”是更早一段时间的梗王。而在两者之上,教育内卷这个大词,把一切焦虑更深入地引向了社会学的讨论范畴。

教育从属于社会,是社会表达价值观的一种方式,也是社会传递价值观的一种方式。我们讨论鸡娃,根本上是寻求一种焦虑共鸣。

1

教育“军备竞赛”

“没有升学压力,谁想鸡娃?小孩受苦,大人受罪!”

“我不想鸡娃,但周围亲戚朋友都在鸡娃,我不鸡,孩子以后会不会怪我?”

“国外纯玩儿的森林课是好,但首先你得有一片森林……这难道不是另一种层次的鸡娃?”

鸡娃,释义是家长给孩子打鸡血,是以孩子能考上更好的学校为目标、督促孩子去拼搏、带娃一路狂奔的家长们的专属名词。教育内卷背景下,鸡娃被看作是对抗焦虑的处方,教育也因此切换为“军备竞赛”模式——学历越高越好,技能越多越好。

考上985、211还要读研、读博,国内读完国外读,拿了第一学位再拿第二学位,还要拿各种资格证书。十八般才艺最好样样精通,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两手抓、两手都要硬。素质教育搞不好,就用应试教育的方式继续搞。